|
當前位置:信息>>
專家訪談:職業生涯規劃離你是近還是遠 |
|
|
|
|
專家訪談:職業生涯規劃離你是近還是遠 |
|
2007年9月5日,已點擊:30636次 來源: [打印本頁] [收藏本頁] [關閉窗口] |
眉山人才網/洪雅人才網/彭山人才網/仁壽人才網/青神人才網/丹棱人才網/四川人才網/樂山人才網/眉山勞動力市場 目前,北京市具有職業指導資質的人員全加起來還不到450人,而每年北京人才市場求職人員約有200萬人,二者相比約為1:5778。這一方面反映出職業指導師隊伍人員奇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國內從業人員在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欠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人們在職業道路上的發展。近日,本刊請來有關這一領域的各方面專家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使有關方面和更多的人士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 鮑博睿:在中國,我感到現在年輕人自身都有比較高的水平,但同時外界變化也比較大,所以,能夠供年輕人借鑒的人或者是經驗就比較少,如果你問他們想做什么樣的工作,他們還能說出個所以然,但要是問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他們就會感到迷惑,這是現在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太一樣的地方。 羅雙平:人的事業成功不是光憑力氣傻干就成的,職業怎么發展,是有一系列科學講究的,這個科學實際上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或者方法。目前的問題不是說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我們現在對了解一個人的手段還有所欠缺。現在雖然也有計算機測試軟件,但是這些軟件的可信度都比較低。這個問題遲早會解決的。 栗陸莎:對美國的情況我有一點了解,在那里有相應的行業協會,這些行業協會跟美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像人事部或者是勞動部、教育部都有合作,像我認識一個顧問,他常年跟勞動部和教育部做這樣一些項目,比如說就業指導或者是培訓。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那時有些人由于行業的結構性調整或者是技術的更新換代而失業了,但是他們往往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技能儲備,怎樣才能讓他們盡快就業呢?于是美國的勞動部和我這個朋友所在的行業協會就共同來做了這樣一個項目:告訴這些人他們的就業方向在哪里,找工作的方式和渠道應該是怎樣的。 我覺得中國目前缺少這樣的行業協會,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我覺得除了政策和技術等層面,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學術界缺少應用研究,所以沒有這方面能夠指導人具體行為的專家存在,這是一個根本的缺陷。 另外歐美社會是比較成熟的社會,一個人規劃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發展有一個相對確定的階梯,你只要按照這個做,只要你的能力不是很差,或者有什么特別的意外。而在中國就不是這樣,因為中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兩三年以后會是什么樣,所以對于青年人來說,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式是怎么的。所以我覺得中國的職業顧問還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怎樣幫助那些致力于職業發展的人去預見變化,管理變化,并使他們能夠駕馭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提。 潘岳:我們單位曾經搞過一次招聘會,在面試時我問這些應聘者對未來幾年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選擇編輯行業的工作?當時大部分人對于這些問題感到非常茫然,這令我們很吃驚,年輕人對職業的發展是如此地缺乏認識。所以說我們在國內策劃出版第一套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給年輕人一些啟蒙,這比他們花很多的錢去咨詢更現實一些。 在策劃這套圖書的時候,我們感覺這類圖書市場好像還是個空白,現在這四本書——《就業寶典》、《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單飛》和《面對面交流秘訣》出來以后,市場情況還是不錯的,一個月內全部都去重印了,這說明人們確實需要這方面的一些知識。 方希:我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傳遞給大家這樣一個理念:職業生涯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當然也有人問我們,引進的這些書里面很多是國外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內容是適合中國讀者的。 我覺得引進國外這方面的圖書有這樣幾個作用,一是可以直接接觸到國外比較先進的理念,并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拿來主義的嘗試。二是把國內整個出版平臺墊高,這樣我們再做國內版圖書時就可以站在引進版的肩膀上來做。 鮑博睿:我同意職業發展西方和中國有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中國將來考慮的不是以跟從者的身份,而是以創造者和領導者的身份,在發展的領域如何考慮這個問題。我覺得能夠影響青年一代或者下一代職業發展的是不可預見的變化,在不可預見的變化中中國人最需要做的一點就是自信心的確立,即覺得自己有能力成為世界發展的領導,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楷模。 栗陸莎:我覺得鮑博睿說的這一點特別重要,中國的變化在哪里,未來到底會變成什么樣,我們應該針對國內的具體問題來做專門的研究,因為我們的問題中有很多是其他國家發展中沒有遇到過的,是我們獨有的。比如說我現在寫的這本書講的就是跨國公司里中國雇員的職業發展問題,中國獨有的單位制,這是任何國家都沒有的,單位制到底對中國雇員有什么影響,單位制的文化跟跨國公司的文化沖突在哪里?我們只有解決了自己獨有的問題,才能真正領導未來的發展。 ·國人在職業發展上有哪些誤區? 羅雙平:以大學生為例,他們從學校走向社會,一開始根本沒有考慮到事業發展會怎么樣,在找工作時一個是看哪個單位的牌子大,再有就是哪個單位能出國,第三就是挑哪家單位待遇高,而并沒有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問題。當然我不太主張大學生一畢業就明確干什么,因為一個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很多想法都是異想天開的。他們必須要經過一個過程,磨練得差不多了,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社會和單位了,這時候定位才有意義和價值。 栗陸莎:我覺得在中國不管是學生還是雇員,首先要解決的是一個缺少個人獨立思考的問題,即我要不要為自己負責。中國小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父母一路扶著走過來的,都是父母在替他做判斷和決定。重要的是你要跟著你的心走,只有你想做的事情你才能做得最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內的企業中不太重視技術人才的價值,總認為一把手是最高的,總工程師算什么,這是一種官本位的思想。像我過去工作的摩托羅拉公司,半導體部門有個首席科學家,這個首席科學家跟半導體部門的一把手是一樣重要的。 羅雙平:專家的待遇現在已經上來了,很多單位的行政領導還不如專家的待遇好。 栗陸莎:待遇可能會好一些,但還是沒有決策權。而我剛才說的首席科學家,權力大到能決定在哪兒設一個芯片廠,生產什么樣的技術標準產品,雖然企業一把手也參與這項決策,但最終還是由這個首席科學家來決定,專家負責的是未來的技術方向是什么,因為一個芯片廠一建需要10年,10年以后的技術會是怎么樣是由他來決定的。 鮑博睿:我作為一個外國專家在北大、清華教課時,發現很多中國的學生雖然沒有工作經驗,但覺得自己讀了很多的書,出來就應該是領導別人的,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在公司里實習過,也沒有項目方面的經驗。現在我居住的法國在過去的15年中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學生從學校畢業出來就工作,現在學校要求學生們必須有半年的實習經驗,到其他國家去實習,然后寫報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理解了書本之外的能力和知識,比如說怎么和客戶打交道,怎么和其他的人進行合作,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中國也應該考慮如何讓年輕人獲得很好的實習經驗,使他們能夠把實習所學和書本上的知識結合起來。 ·衡量職業成功的尺度是什么 栗陸莎:我的判斷尺度是對自己做的事情喜歡不喜歡,是不是我從心里想要做的,有沒有達到我預定的目標。不能說當了總統就是成功,不當總統就不成功,這是沒法比的,因為人的智力、條件都不一樣,掌握的資源也不一樣。 潘岳:我感覺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在意別人眼中的承認和認同。 栗陸莎:其實所謂的職業發展路徑,就是你為自己確立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方向。這個方向可能你年輕的時候不很清楚,但是那時候會有一個感覺,說我不喜歡什么、我不要什么。你可能要到40歲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是你永遠知道你不要什么,你不要的東西你就不用去爭取。我覺得這也許可以是一個基本的標準,最后說我想做什么事情,然后去關注那個事情。 方希:我覺得職業是人生里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某些時段就是人生的主旋律,你的職業做得愉快不愉快、開心不開心,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所以,我覺得職業生涯策劃,實際上跟人生的策劃是密不可分的,它的根基就是人生策劃。 羅雙平: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成功都是緊密相聯的,如果說事業很成功,家庭很凄涼的話,這也不叫事業成功。人的一生總是要成功的,成功的標志是什么呢?一個是自己開心,做一份工作如果感到的是樂趣、是享受,就說明這個職位生涯定位是好的。 再有就是一生當中應當有所成就,這個成就不是說非當國家總統,當局長、當司長,某一個方面我干得很好、比別人強就夠了。 鮑博睿:對于成功的論述,說起來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從兩方面說一下。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在人生不同階段承諾定義的內涵不一樣,過去很多人嘗試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成功是一種心理的感受,或者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但是這種假定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成功還包括心理、社會、文化、經濟各方面的考慮。我在幫助年輕人發展自己業務的時候,有一個稍微簡化的模型,就是把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5至30歲,這個階段主要是從事學習,積累人力資本,其中也包括第一個職業生涯的初期;第二個階段是從30至50歲,這是傳統意義上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除了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樣也要做好自己生活方式的規劃;第三個階段,50至80歲,傳統意義上人們已經退休了,但是這個階段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過去積累的經驗,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來從事一個新的職業的發展。 第二個方面,是對于成功的定義。如果想把復雜的問題用簡單方法表述的話,就是三個動詞to have、to do、to be。發揮自己的潛力,有所成功,這是成功的一個方面,做一個成功的人,要有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追求,但這也是有尺度的,不能過量,否則對物質追求多了就會帶來問題。 栗陸莎:鮑博睿先生提到三個動詞,to have講的是擁有,我們擁有多少財富,我做了CEO,說明我已經做得很好了,薪水很高,可以買名車、洋房,但是唯獨沒有談到to be,即我對自己滿意嗎?我住在這樣的房子、車子里感覺舒適嗎?to be講的是自己的生存狀況,包括健康,包括你住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工作在什么樣的環境里,還有一個心理狀態。每一個人當他面對成功的時候,他也需要一個漫長的調整期,隨著人類的進步和財富的積累、增加,怎樣調整自己的身心,進行文化的學習,包括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修養和養生,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應該不缺少這樣的參考資料,古人有很多這樣的教誨,所以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東西來調整自我,而不是說成為一個成功的犧牲品。 鮑博睿:說到平衡的問題,我打個比方,走路前進的話,肯定是身體的重量放在一條腿上,然后再放到另一條腿上。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不是靜止的狀況,而是動態的平衡,是在不斷地調整中的。以我自己為例,在很多朋友的眼中我可能是不能保持平衡的,因為我現在到中國來是很冒險的,我既不懂中文,年紀看起來又比較大,也沒有什么特別能保證一定就能成功的條件,有些人覺得我瘋了,也有些人覺得我很勇敢。其實我自己是在尋求一種平衡,因為我過去在事業上比較成功,同時我對中國又一直有種渴望,現在到這邊來了,是我在追求生活上的平衡。人生總是在不斷變化中前進的,這樣才能保持最終的真諦。 ·如何應對職業發展的新潮流與新變化 栗陸莎:面對不斷發生的變化,我覺得首先你要找幾家比較優秀的媒體,這些媒體基本上能夠反映出你想得到的最新變化的信息,也就是說掌握資訊是很重要的。你還可以從這個媒體里參考到很多人對變化的評論和感受,這個時候再來理清自己的思路,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然后,你才能夠真正去做一個決定,說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 另外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方面外國公司會把一些更精細的領域帶進來,使我們有更多、更新的職業選擇。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會創造出很多新的職業,比如最近電視里報道有人在辦保姆培訓學校,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我覺得我們國家應該更多地鼓勵人們去創業,如果沒有企業家,這個國家是沒有活力的。鼓勵人們去創業,就要打破過去的貪圖安逸、不喜歡冒險的比較傳統的心理因素,如果人們都愿意去創業,不怕失敗,經濟一定是有活力的,而且會有更多的職位供人們選擇。隨著很多私營小公司、小企業的出現,人們的就業觀念也會發生改變,眼睛也就不會只盯著大公司了。 再有一點就是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舞臺,人才也開始往這里匯聚。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感覺到這種壓力,但是很快每個人就會感覺到。所以,現在國內的獵頭公司已經不會絕對地說自己要找的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這個人是最好的、最適合做這份工作的,哪里的人都可以,這就是我們目前面對的生存競爭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后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不能不看到這點變化,你所做的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再按照原來的方式,只看到很窄的一條線,而應該把眼界放得更寬些。 ·嘉賓介紹: 鮑博睿(Bob Aubury):國際知名的企業管理與個人發展顧問,其專為中國讀者創作的《超越校園——中國年輕人的個人發展指南》一書前不久已由華藝出版社出版 栗陸莎:資深商務顧問 羅雙平: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科學研究所考核評價研究室主任 潘岳:中信出版社副總編 方希:中信出版社編輯
來源:BJY |
◆
本類相關信息 |
|
|
|
|
最新公告 招考 資訊 |
|
|
|
|
|
|
|
熱點專題調查 |
|
|
|
|
|
|
|
圖片新聞 |
|
|
|
|
|
|
|
|